分享
从GPTs/GLMs如何赚钱谈起:AI应用的曙光在哪?
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从GPTs/GLMs如何赚钱谈起:AI应用的曙光在哪?
🔗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YY0rxFm...
⏰ 发表时间:2024-01-19 原创 ElliotBai
前天,智谱举办DevDay,发布GLMs。
时间再往前两个月,OpenAI召开了DevDay,发布了GPTs。
网络
恭喜智谱!
不管 GPTs 还是 GLMs的上线,民间讨论最多的莫过于“能不能赚钱?”“怎麽赚钱”。
所以GPTs/GLMs到底能不能帮我们(创作者)赚到钱?
我的答案可能会让大多数人失望:
能
,但大多数人不能。
为什么不能?答案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慢慢给出。今天这篇文章,不聊高大上的东西,也不聊深奥的技术,从最俗气的角度“钱”出发,以一个AI产品经理的角色复盘2023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聊聊AI赚钱(应用落地)这件事情。
先来看一组数据,作为目前最大的第三方GPTs商店,BeBeGPTs收录了10W+的GPTs数据(官方300W+)。我们来简单拉一下数据。
这一组数据是从bebegpts已经整理过的数据库里直接拉出来的,那些没有整理的数据不在其中。数据按照 GPTs 的实际对话次数做了一个分组排序,即使我们没办法收录到所有的GPTs,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少量错误数据,但结果其实还是很明显的。
为什么都要做GPTs?
很多人都是以BeBeGPTs站长的身份认识的我,但实际上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做LLMs应用了,只不过是ToB的产品。在我们当时项目立项的时候,我就提出了GPTs的概念,实际上我们做的很多东西,都算比较早的,从RAG,到Team,到FakeJsonMode,到tools,到Agent。
我做产品做了十年,从B到G到C,大大小小也经历了很多项目,有大成有小成也有成不了的。后来转了AI产品,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非常适合做这个事情的,懂技术懂产品懂业务有经验,但同样我还是碰到了问题,我找不到落脚点,想法非常好,但是用户都在观望。
AI技术的跃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的太快了!
我激情昂扬地跟大家描述这个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人是不解跟质疑。没办法,这场仗,应该是场持久战,而现在,才刚刚开始。
后来,我混入到各种各样的群里面去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跟他们聊业务,聊技术,吹牛逼,甚至还免费给镜像站的开发者当产品经理,免费给一些企业老板做咨询。
我给当时的状态总结了一下:GAP(断档)。懂技术的人,他不懂业务;熟悉业务的大多数人,他又没概念,毕竟敢第一个吃螃蟹的,还是少数。
别说客户了,当时我们的技术Leader,甚至也因为我想找个人来写 Langchain 而跟我吵了好几次,你一个产品,不要干预技术,所以没办法,我们用Java又造了很多轮子,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在前几天 硅星人对话智谱CEO张鹏的报道中,也给出了了同样的观点。
为什么现在大家说要找一款所谓的Killer App这么难,好像所有的产品经理都没有头绪。
我个人觉得其实矛盾在于,原来传统的互联网爆款的产品经理,他对于现在最新的技术没办法理解。真正懂技术的这些人,对于所谓的用户需求和产品需求又没法理解。
硅星人
去垂直领域多做一点事情。你不去做,你不知道客户在想什么,也就不知道你的技术最终帮助客户提升的用户价值到底有多少。
这实际上是我们去寻找Best Practice(最佳实践)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把这个路径蹚通,回过头来把这些东西沉淀下来之后赋能给生态。
硅星人
铺垫了这麽多,回过头来说GPTs。
作为从业者,我们也时时刻刻在关注行业动态和各种数据。
也许从从业者角度来看,身边每天都充斥着各种AI的信息,身边每个人都在聊AI,但实际上放眼整个社会来看,这个群体体量还非常非常小。大多数人甚至连真正的OpenAI都没有用过,更不用谈如何正确地使用。
的确AIGC门槛不高,但如果让大多数用户直接去面对大模型,最多的对话可能就是“你好”,“你是谁”,“给我讲个笑话”。无了...
为什么 Character.ai (虚拟角色)的数据却居高不下?从本质看区别,差异在于 Character.ai很明确地创造了一个具体的角色,我就是谁,我就是干嘛的。不要让用户去想,这可能是大多数做产品的人都听过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