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救猫咪》的AI辅助小说工作流(WIP)
输入“/”快速插入内容
基于《救猫咪》的AI辅助小说工作流(WIP)
飞书用户8537
2024年9月2日修改
🌅
作者:鲁彼特
💡
任何创作都不应拘泥于“规则”的限制。一味跟着规则走,只能做出二流的创作。
——《
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
》
背景介绍
《救猫咪》(Save the Cat!)是由好莱坞编剧布莱克·斯奈德(Blake Snyder)撰写的一本关于电影编剧和故事结构的书。这本书自2005年首次出版以来,成为许多编剧和故事创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包括:
•
一部电影(或故事)的主角需要在故事早期做出某些行为,以便观众对其产生同情。例如,主角可以做一些善良的事情,如救助一只猫咪,来赢得观众的喜爱。这种技巧帮助建立主角的正面形象,使观众更愿意跟随他们的旅程。
•
《救猫咪》还介绍了斯奈德的“三幕结构”、“十五个故事节奏点”、“四十个场景”理论,这是一套用于构建紧凑、吸引人的故事结构的步骤。这些步骤包括开场、催化事件、冲突的升级等关键部分,旨在帮助编剧创作出既有深度又能吸引观众的故事。
•
此外,这本书还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和故事模式,以及如何根据特定类型来塑造故事。《救猫咪》的理论和建议对于想要了解故事叙述和电影编剧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
阅读感受
我有一些看法和作者不同:
•
警惕
高概念电影
套路化叙事就像高油高盐的饮食,吃多了容易腻,
半衰期
很短,很难形成二次传播。追求票房的同时,不要忘记深度,应该构建一个平衡。
永远有两类观众,一类是对作品质量吹毛求疵的专业观众,一类是普通观众。后者数量远远多于前者,但是前者的权重更高,前者对传播的影响更大。爆米花电影让普通观众直呼过瘾,但如果专业观众给予差评,这会阻碍电影进一步扩大传播、二次传播。
•
小说和剧本的区别
这套教程的目标是创作出高概念的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和小说形式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影剧本会更强调画面感,能可视化的,就别用对白,同时也在乎拍摄成本。但是对小说来说,缺乏可视化的手段,对白是一个交代情节的重要渠道。
•
一些创作原则并不那么绝对
◦
别让媒体搅合:有有媒体的世界里,可以有很多新的玩法,比如《死亡笔记》,可以玩信息战。
◦
不要去为演员写角色:演员的形象可以为人物设计提供思路,比如《庆余年》。
◦
不要双重魔幻:外星人和上帝并存很有趣,上帝=外星人,比如《光明王》。
◦
主角不问问题:主角问过的最有名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
不适合写群像戏和现实主义题材
书中的框架复杂度不够高,别说群像戏乃至史诗,双主角的故事都不一定能驾驭。另外,现实主义作品不一定会有新世界,可能全程都很无力。但向下兼容应该效果很好,比如短剧、短视频中借鉴这个创作思路。
•
神来之笔往往难以提前设计
学习教程,调用的是左脑,而神来之笔用的是右脑。
•
关键工艺的缺失
完成小说/剧本创作,文字功底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什么是好的文字?以及视角、
运镜
、节奏,这本书并没有涉及。
•
《救猫咪》提供了一种构建观众/读者情绪曲线的思路,但不是唯一
拥抱
AI
这本书属于介绍know-how类知识,对实践很有帮助。我研究这本书的目标,是希望将其介绍的技巧,用于调教
AI
。不仅我学会,还要让AI也学会。
让
AI
写小说,有一些固有的问题,比如,上下文长度限制,几轮以后,可能会忘记你的要求,胡乱生成,文笔也变得越来越简略,最后变成情节轮廓的简单勾勒。另外就是写长了以后,一致性如何保证,也是一个问题。
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人类可能会犯,但是
AI
不容易犯。比如,对于“保持创意简洁”,除非特别交代,AI不会给你特别复杂的元素。“危机快速来临”,AI本来就不擅长写铺垫,你告诉它的信息,很容易就会抖出来。所以这些问题,不用对AI特别交代。
还有一个困难,是
AI
对叙述方式比较敏感。比如作者在《救猫咪①》中提到的十五个节拍点,和他在《救猫咪③》中的用词(翻译)是不一样的。
ChatGPT
的
训练数据
中,使用的是第三版的说法。我们在写prompt的时候,就要保持一致。而且,直接告诉AI“十五个节奏点”就够了,不用展开,AI是清楚的。
记住,
AI
的角色只是辅助你创作,提高你的创作效率,最后你还是要进行加工和修改,才能满足人类读者的要求。
哪些
AI
工具可以辅助创作:
•
ChatGPT
(擅长构思)
•
Claude (文笔好于ChatGPT)
•
其他
◦
彩云小梦
◦
Kimi
◦
MidReal
◦
其他开源模型